2011-201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4-10-08  

 

 

 

 

 

燕山大学

2011-2012学年教学工作质量年度报告

 

 

 

 

 

 

 

 

 

 

 

 

 

 

燕山大学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


 

目 录

 

第一部分 教学基本情况...2

一、各学科门类在校人数及所占比例...2

二、全日制在校生结构...2

三、专任教师的数量、职称结构、学位结构、学缘结构、学科分布...3

四、教学科研人员、教辅人员、专职行政管理人员数量及比例...5

五、办学基本条件...5

六、特色专业(国家、省级)...6

七、课程建设(国家、省级精品课)...6

八、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及结构...8

九、年度办学经费总收入及其结构...8

十、年度办学经费总支出及其结构...9

十一、学生生源地、性别、民族、家庭背景...10

十二、专业满意度情况(截取满意度前30%专业,数量不超过20)——需要使用满意度调查数据(无数据) 12

十三、应届毕业生毕业率、学位授予率(限本科学生)...13

十四、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学生考研比例...14

第二部分 教学工作主要成就和经验...15

一、继续坚持全校教学工作大会制度,强化本科教学中心地位...15

二、继续坚持教学检查监控工作常态化,不断加强教学质量监控...15

三、优化教务管理系统,简化办事流程,加强教学管理和服务水平...16

四、积极推进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及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推进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6

五、大范围推进专业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重构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18

六、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各类学科竞赛,构建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创新教育体系...18

七、继续实施“525读说写演工程”,开辟文科类专业实践教学新思路...19

八、继续开展“红色旋律”系列特色教学活动,凝练特色校园文化...20

九、首次利用网络资源对教师开展培训,增强教师培训工作实效性...20

第三部分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21

一、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21

二、下一步改进计划与措施...22


燕山大学

2011-2012学年教学工作质量年度报告

 

第一部分 教学基本情况

一、各学科门类在校人数及所占比例

 

我校现有61个本科专业,分布在8个学科门类,已呈现出以工为主,文、理、经、管、法、教、艺等多学科共同发展的学科格局。工科在校本科学生共计12006人,占72%。

图1-1各学科门类在校人数及所占比例

 

二、全日制在校生结构

 

上一学年我校全日制在校生共计22379人,其中,本科生16486人,占74%;硕士研究生5317人,占24%;博士研究生576人,占2%。

 

图1-2全日制在校学生结构

 

三、专任教师的数量、职称结构、学位结构、学缘结构、学科分布

 

我校专任教师共计1491人。其中,教授职称教师363人,占24%;博士学位教师733人,占49%;外校引进教师862人,占58%;工科教师755人,占51%。 

图1-3专任教师职称结构

图1-4专任教师学位结构

图1-5专任教师学缘结构

图1-6专任教师学科分布

 

四、教学科研人员、教辅人员、专职行政管理人员数量及比例

 

我校教学科研人员共计1557人(含67位辅导员),占69%;教辅人员297人,占13%;行政管理人员420人,占18%。

图1-7教学科研人员等比例

 

五、办学基本条件

 

表1-1办学基本条件汇总

分项

统计数

全日制在校生人数

总建筑面积

专任

教师数量

教室

座位数

运动场面积

多媒体座位数

纸质

图书

宿舍

面积

科研教学仪器设备值

教学

计算机数

1648+

5317+

576人

1052890m2

1490

54228

179640m2

13973

1910000册

260793m2

39944.55万元

3155

序号

办学条件评价项

计算式

指标

1

校舍面积

1052890 m2

2

生师比

(16486+5317*1.5+576*2)/(1491+381*0.5)

15.23

3

生均教室座位数

54228/(16486+5317*1.5+576*2)

2.12座/学生

4

生均宿舍面积

260793/(16486+5317*1.5+576*2)

10.18m2/学生

5

生均运动场地面积

179640/(16486+5317*1.5+576*2)

7.01 m2/学生

6

生均科研教学仪器设备值

39944.55/(16486+5317*1.5+576*2)

1.56万元/学生

7

生均图书

1910000/(16486+5317*1.5+576*2)

74.57册/学生

8

百名学生配备教学计算机数

3155/(16486+5317*1.5+576*2)*100

12.32台/百学生

9

百名学生多媒体教室座位数

13973/(16486+5317*1.5+576*2)*100

54.55座/百学生

 

六、特色专业(国家、省级)

 

我校共有16个国家级、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其中,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创新高地建设品牌特色专业,5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4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表1-2特色专业基本情况汇总

序号

特色专业名称

国家级

特色专业

省级品牌特色专业

国家级

“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

国家级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省级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007

√2010

√2012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010

√2012

3

自动化

√2009

√2010

√2012

4

金属材料工程

√2008

√2012

5

旅游管理

√2008

√2012

6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2009

√2012

7

测控技术与仪器

√2008

√2012

8

应用化学

√2009

√2012

9

石油工程

√2009

10

车辆工程

√2010

√2011

√2012

11

交通运输

√2010

12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2007

13

电子商务

√2008

14

电子信息工程

√2009

√2010

15

生物工程

√2011

16

土木工程

√2012

合计

6

8

5

4

6

 

七、课程建设(国家、省级精品课)

 

截至2012年,我校共建成国家级精品课2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1门,省级精品课42门,校企共建精品课1门。

表1-3精品课程建设情况汇总

序号

主讲教师

所在院系

等级

批准年限

1

液压伺服与比例控制系统

孔祥东

机械学院

国家级

2008年

2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赵永生

机械学院

国家级

2010年

3

国际关系学理论

吴 勇

文法学院

国家级

2010年

4

大学英语

王福生

外语学院

省级

2002年

5

政治学原理

吴 勇

文法学院

省级

2002年

6

工程制图

赵炳利

机械学院

省级

2002年

7

机械设计

许立忠

机械学院

省级

2002年

8

工程材料

崔占全

材料学院

省级

2002年

9

材料力学

白象忠

建工学院

省级

2002年

10

计算机基础

韩 卫

信息学院

省级

2002年

11

自动控制理论

张秀玲

电气学院

省级

2002年

12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韩佩富

信息学院

省级

2002年

13

材料科学基础

崔占全

材料学院

省级

2003年

14

数控技术

胡占齐

机械学院

省级

2003年

15

液压与气压传动

高殿荣

机械学院

省级

2003年

16

电路理论

毕卫红

信息学院

省级

2003年

17

机械原理

安子军

机械学院

省级

2004年

18

毛泽东思想概论

魏黎波

文法学院

省级

2004年

19

电工与电子技术

荣雅君

电气学院

省级

2004年

20

工程流体力学

高殿荣

机械学院

省级

2004年

21

工程化学

高发明

环化学院

省级

2004年

22

操作系统

申利民

信息学院

省级

2004年

23

金属工艺及机制基础

张 海

机械学院

省级

2005年

24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

唐景林

机械学院

省级

2005年

25

微机原理及应用

史艳国

机械学院

省级

2005年

26

钢结构

周洪彬

建工学院

省级

2005年

27

大学物理

朱艳英

理学院

省级

2005年

28

民族民间音乐

焉树芬

艺术学院

省级

2005年

29

通信原理

吴长奇

信息学院

省级

2005年

30

板带轧机系统自动控制

刘宏民

机械学院

省级

2006年

31

高分子化学

李青山

材料学院

省级

2006年

32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张淑清

电气学院

省级

2006年

33

微机控制技术

李惠光

电气学院

省级

2006年

34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吴 勇

文法学院

省级

2006年

35

电气控制与PLC

漆汉宏

电气学院

省级

2007年

36

商务日语

刘德慧

外语学院

省级

2007年

37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

张静武

材料学院

省级

2008年

38

计算机组成原理

聂俊岚

信息学院

省级

2008年

39

理论力学

杜国君

建工学院

省级

2008年

40

民法学

曹艳春

文法学院

省级

2009年

41

物理化学

邵光杰

环化学院

省级

2010年

42

乒乓球

王大鹏

体育学院

省级

2010年

43

英美概论

张卫东

外语学院

省级

2011年

4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魏黎波

刘永志

马克思主义学院

省级

教育部精彩一门课

2011年

2010年

45

视唱练耳

焉树芬

宋 军

艺术学院

省级

2011年

46

Android操作系统及程序设计

申利民

信息学院

校企共建

2011年

 

八、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及结构

 

本学年我校共开设课程2530门(不包含重考课程),其中必修课2259门,选修课271门,在开设的全部课程中,必修课比例达89%,选修课比例达11%。

图1-8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及结构

 

九、年度办学经费总收入及其结构

 

2011-2012学年学校收入36164万元,其中,地方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23307.2万元,学费收入11429.8万元,其他收入1427万元。

表1-4年度办学经费总收入汇总

序号

年度办学经费来源

办学经费(万元)

1

财政预算内拨款(地方)

23307.2

2

学费收入

本科生

9570.4

各类研究生

1422.3

网络与继续教育

437.1

3

其他收入

1427.0

合计

36164

 

 

 

图1-9年度办学经费总收入结构

 

十、年度办学经费总支出及其结构

 

2011-2012学年学校支出18003.8万元,其中,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6811.38万元,教学改革支出192.43万元,专业建设支出31万元,实践教学支出929万元,学生活动经费支出40万元。

表1-5年度办学经费总支出汇总

序号

年度办学经费支出项目

支出费用(万元)

1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16811.4

2

教学改革支出

192.4

3

专业建设支出

31.0

4

实践教学支出

929.0

5

学生活动经费支出

40.0

合计

18003.8

图1-10年度办学经费总支出结构

 

十一、学生生源地、性别、民族、家庭背景

 

我校在校本科生共16752人,其中农村学生占65%;汉族学生占93%,共有27个少数民族;本省学生占51%,共在30个省、区、直辖市招生;男生占62%;

图1-11学生家庭背景构成

图1-12汉族、少数民族学生数量比例

图1-13少数民族学生数量分布情况

图1-14省外招生、省内招生构成比例

图1-15学生生源地分布情况(除河北省外)

图1-16学生性别比例构成

 

十二、专业满意度情况

 

截至2013年3月12日,共有3208学生参加了问卷调查,答卷率为79.43%,对专业满意度为76.03%,专业满意度超过50%的专业有52个,占86.67%,其中满意度排名前30%的专业共有19个分布在10个学院,满意度小于50%的专业有8个占13.33%。

表1-6专业满意度排名前30%的专业名单

序号

专业名称

专业满意度

1

音乐表演

94.87%

2

金属材料工程

94.44%

3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93.94%

4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92.48%

5

车辆工程

90.32%

6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89.95%

7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89.29%

8

国际政治

88.24%

9

艺术设计

87.62%

10

工业工程

86.96%

11

应用化学

86.89%

12

汉语言文学

86.67%

13

自动化

85.61%

14

土木工程

85.58%

15

会计学

85.42%

16

环境工程

85.37%

17

广播电视新闻学

83.87%

18

信息安全

81.48%

1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81.48%

 

表1-7专业满意度不足50%的专业名单

序号

专业名称

专业满意度

1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48.48%

2

经济学

46.43%

3

测控技术与仪器

45.97%

4

旅游管理

43.90%

5

教育技术学

43.75%

6

统计学

42.50%

7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40.00%

8

生物医学工程

33.33%

 

十三、应届毕业生毕业率、学位授予率(限本科学生)

 

图1-17应届毕业生毕业、学位授予情况

图1-18应届毕业生毕业率

图1-19应届毕业生学位授予率

 

十四、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及学生考研比例

 

图1-20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

图1-21学生考研比例

 

第二部分 教学工作主要成就和经验

 

本学年,我校继续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目标,坚持全校教学工作大会制度,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不断加强工程教育改革,继续完善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继续坚持全校教学工作大会制度,强化本科教学中心地位

 

继续坚持全校本科教学工作大会制度(3月8日),刘宏民校长和孟卫东书记作了重要讲话,进一步强化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除了坚持每月召开教学工作例会制度(8次)外,还召开了2次全校性的教学经验交流会。其中,为推进教学改革工作和发掘基层教学单位教学特色,分别于秋季学期召开了专业课教学改革推进会(11月24日)和春季学期组织召开了全校教学工作现场会(3月22日),一个学院和6门课程进行了典型经验介绍与交流。

 

二、继续坚持教学检查监控工作常态化,不断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继续组织推进教学工作检查常态化,除了对全校开设的必修课进行经常性检查之外,还对各种选修课、新开课、开新课、课程设计等教学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同时,加强了对2010年以来出台的“九个教学管理文件”的落实情况的监控,先后对多媒体教学授课资格、多媒体课件质量和教材选用进行了审核,对实验教学、毕业设计节点考核情况、生产实习情况、专业课教学改革工作开展情况和随堂测验执行情况等进行了专项检查。教务处和督导团共听课300余门次,共查课900余门次。积极通过学生教学意见箱、短信平台、电话、处长接待日、信息反馈等途径保证信息交流渠道的畅通,共召开教学工作处长接待日活动9次,从各渠道收到学生相关教学意见和建议反馈150余条。强化了教学质量监控,形成教学管理工作的闭环、快速及常态化。继续坚持基于教学评价、教学督导、信息沟通、领导干部听课、学生参与制、专家决策六种机制构成的全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三、优化教务管理系统,简化办事流程,加强教学管理和服务水平

 

本学年,教务处更换了教务系统服务器,加快了各项任务的处理速度;对网站布局进行了完善和调整,将常用的考试安排、花名册打印、班级课表和教学意见箱等功能释放到公共版块,使教学管理工作更加人性化、便捷化,简化了师生常用项目的操作流程;试行开通了部分普通教室网上借用功能,简化了办事流程,减少了师生办事等待时间。

为了进一步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出台《燕山大学本科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试行)》、《燕山大学关于教授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的规定(暂行)》、《关于加强实习教学及其经费管理的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强化课程考核管理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五个教学管理文件。编发教学工作简报19期,通报教学情况、交流工作经验、探讨热点问题,受到省内外广泛关注。积极宣传我校教改工作特色与成效,树立学校良好形象。向省厅网站投,此外,还完成《燕山大学报》教改专题约稿4篇。

 

四、积极推进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及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推进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结合教育部“CDIO”模式教学改革项目,依托河北省重大教改项目“地方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进一步推进“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对机械学院目前所有能推动的课程进行了“做中学”与“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有机结合的教学改革,构建了“教师讲授+讨论互动课+课程研究项目”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并已辐射到其他理工类专业教学之中。

完善和修订了《燕山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方案》和《燕山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积极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积极联系中国一重、首钢、鞍钢、齐重数控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了九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探索校企联合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新增2试点专业(生物工程、车辆工程)。目前,第一批实施“卓越计划”的三个专业的试点班已进入企业实习阶段,第二批实施“卓越计划” 的两个专业已入校学习。

积极组织相关专业申报参加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行业评估,本学年教务处组织建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本科教育评估,评估合格有效期为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组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接受全国工程教育专业现场认证考查,获得专家较高评价。为深入了解扩招后新增本科专业在教学、师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相关专业的未来建设、招生工作提供决策性依据,组织开展了扩招后新增36个本科专业教学与建设现状的调研工作。此外,学校出台《燕山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组织完成2012版本科教学计划修订工作,继续强化工程和专业,完善建设了课程体系。

同时,“本科教学工程”取得一定的成绩,新增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被教育部批准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厅批准我校设立20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五、大范围推进专业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重构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011年年初,启动了全校范围内的专业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工作,要求每个专业至少拿出两门专业课程进行试点,2011-2012学年学校二批共有72门专业课实施了改革,第三批课程的申报工作已经启动。这是更深层次的教学改革,旨在打破“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将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引入到授课中,重新构建新的教学授课体系,倡导师生互动、学生“乐思、乐学”,边做边学,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渠道,全面提高专业课教学效率和质量。为了确保改革取得实效,学校成立了由主管校长牵头的领导小组,召开了专业课教学改革推进大会,组织交流了课程改革经验与体会,建立了校院两级检查与监督机制,制定了“基于效果或成果评价的课程改革立项”等激励政策和措施。教师参与热情高涨,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

 

六、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各类学科竞赛,构建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创新教育体系

 

自我校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以来,建立了国家、学校和学院三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体系。本学年,学校继续扩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立项数量,立项130项,400余名学生参与该项目,有2项2010年项目入选教育部第四届“大学生创新年会”。学校探索建立学生创新社团,探索形成了学校、学院、学生社团以及学生自主管理的四级管理体系。学校探索基于“第一课堂”选题,设置各类竞赛培育项目和调研报告类项目,促进“创新实验计划”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相互结合、相互补充。

本学年,学校积极组织学院承办或参加省内外品牌学科竞赛20余项,如“数学建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方程式汽车竞赛”及“工业设计大赛”等。形成了“全校科创”的浓厚氛围,学生学科竞赛成果丰硕。

此外,在2012版教学计划中增设了“专业技能展练”环节,努力探索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创新教育和实践教育有机结合的教育教学改革模式,完善了学校和各学院创新教育体系,强化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2011-2012学年学校国家级学科竞赛获奖情况一览表(部分)

序号

竞赛名称

奖项级别及数量

1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二等奖7项

2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3

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

三等奖1项

4

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

三等奖4项

5

全国大学生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大赛

二等奖2项

6

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

三等奖3项

7

ACM程序设计大赛

银奖1项

8

第11届光宝创新奖

铜赏奖(大陆所获最高奖项)

9

全国青年科技创新竞赛

三等奖3项

 

七、继续实施“525读说写演工程”,开辟文科类专业实践教学新思路

 

我校语言文学专业实施了“525读说写工程”,内容包括“读说写”、“展演”、“专业采风与社会调查”、“文学大讲堂”、“文学读书(或电影)会”、季刊《燕鸣文艺》等特色活动。参加工程的每一位学生至少完成读书笔记5万余字,原创作品6万余字,其中优秀作品在各级刊物上发表。“525读说写工程”已在9届学生中开展,全面提高了学生们的汉语读说写运用能力,很多中文系学生以主编、编辑、记者等身份活跃在电视台、各报刊等燕大媒体,显示出明显的专业优势和专业能力。“525读说写工程”极具专业特色的建构理念、立体化的课程布局、全方位的课程管理模式开辟了文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思路。

 

八、继续开展“红色旋律”系列特色教学活动,凝练特色校园文化

 

我校“红色旋律”特色教学活动始于2010年,本学年,在原有的红色旋律讲坛的基础上,采取包括“论坛”、“读书会”、“影苑”、网络平台、报刊、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形式,结合思政课理论教学改革,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充分实现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

同时,“红色旋律”读书会作为“红色旋律”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3月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15期。据不完全统计,读书会现场直接参与者达1000多人次,读书会网络视频点击率达1800多人次,深受广大师生欢迎。读书会每次参加人数为50人左右,以师生圆桌讨论为主要形式,活动充分保证讨论质量,坚持主题“经典”与“热点”的穿插,为燕山大学特色教学改革提供了实践平台。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书韵流香远,真理伴我行——燕山大学“红色旋律”读书会活动》,荣获2012年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九、首次利用网络资源对教师开展培训,增强教师培训工作实效性

 

为了充分利用优秀网络教学资源对教师进行培训,本学年,学校启动教师网络课程在线培训工作,共组织了9个学院、97门次课程、300余人次参加了培训。同时,通过现场检查、网址后台检查和要求课程和学院提交培训总结等手段对培训情况进行了监控。另外,还为全校理工科教师租用了“全国高校优质课件素材资源平台”的“工程与技术科学”素材模块。

 


 

 

 

第三部分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校的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在:

1.学生方面

自主学习能力有待加强。部分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差、目的性不强、自信心不足,少部分学生厌学、逃学情况存在,部分课程出勤率较低。

实践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尽管我们的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较大差距。

2.教师方面

职业素养有待提升。部分教师对待教学的事业心、责任感不强;受社会浮躁气氛、科研与教学不同的收入体制的影响,部分教师存在急功近利、追逐名利的现象,以至其教学精力投入不足,教师投入教学的时间和精力参差不齐,个别教授在一学年内未给本科生讲授基础课。

教学能力有待加强。基层教学研究组织缺失或松散,基层教学研究活动流于形式或效果不明显;教师还需要增加更多的工程实践教育经历。

3.管理方面

本科教学教师选聘机制的建设有待加强。没有形成有效的、良性的激励教师投入本科教学的选聘机制。

教学管理执行力有待加强。学校职能部门的管控力度有待进一步强化;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主观能动性、执行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4.专业建设方面

专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专业办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专业规划、建设、发展、淘汰,应该与科技、行业和区域发展的结合更加紧密。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由于行业及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层次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仍有待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紧跟市场需求,与时俱进。

5.联合培养机制方面

有待建立实时有效的、广泛的联合培养机制。受国家相关鼓励和扶持政策缺失的影响,企业“只用人不育人”,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人才培养的机制尚未建立。 

 

二、下一步改进计划与措施

 

学校将继续按照 “十二五”规划和2012年本科教学工作会议要求,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1.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工作在学校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人才培养工作为中心。

2.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精英教育、卓越人才、应用型创新人才等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多层次多类型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3.注重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人才培养关键环节的质量监控及教师激励和评估淘汰机制,激发学院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多渠道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建设一支从数量到质量都适应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师队伍。健全老中青传帮带机制,不断弘扬优良的教风、学风、校风。

5.具体规划

(1)与企业联合研究制定全校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建立和完善各类课程标准、实践教学标准及课堂教学规范等,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2)支持1-2个二级学院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综合试验;积极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积极参与“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

(3)继续推进专业课教学、教材、实践教学、教学管理以及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改革,继续深入推进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4)组织学生创建大学生创新协会实现学生自主管理,以一院一赛为目标创建学校学科竞赛品牌,分批启动实施专业技能展练计划,探索将课内教学延伸到学生课外科技与竞赛活动之中,进一步完善创新教育体系;

(5)结合学校机构调整,正式成立燕山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整合校内师资培训资源,切实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和水平;

(6)积极推进校级资源共享课和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工作,建设课程资源网建设,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7)继续完善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评价制度,鼓励并支持相关专业开展工程认证和评估,制定“本科毕业生质量调查反馈制度”,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我们将通过以上措施,大力实施质量强校战略,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把质量作为我校工作的生命线,不断保持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的良性发展态势,注重效率,注重创新,努力推动我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