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需求 提高质量 全面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刘宏民校长在研究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5-04-27 刘宏民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校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回顾和总结我校研究生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存在的主要问题,精心谋划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战略目标、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共同商讨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大计。首先,我代表学校向多年来为我校研究生教育工作做出贡献的全校师生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刚才研究生院杜凤山院长对于我校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作了全面的工作报告。下面我就如何认识当前研究生教育形势,全面深化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重点讲两方面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正确把握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新常态
首先,要清醒认识当前国内外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把重视研究生教育作为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将研究生教育放在国家创新发展的核心位置。我们国家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调速发展、优质发展、稳步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大量科技文化的创新型人才。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创新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最为紧密,承载着为国家发展提供科技成果、智力支撑、人才队伍的重要功能,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
    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出台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同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召开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延东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系列文件相继出台。2014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召开了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刘延东同志再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全面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国家层面连续两年召开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显示了国家对于研究生教育的高度重视,可以说,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提高质量的新阶段。
    其次,要牢固树立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新理念
    2014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正式发布了《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这是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国家首次印发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文件。今后一段时期,我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点要切实转移到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上来,强化质量意识,将提升质量确立为学校和学院工作的第一任务,将保证质量固化为研究生导师的第一责任,将追求质量内化为研究生群体的第一自觉。
    服务和适应社会需求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判依据。过去我们有过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比如重视平台建设、重视理论研究、重视论文发表等等,值得继续坚持和发扬。但是时代在变、需求在变、社会的期望也在变,我们必须要有新的思想观念、新的发展思路与之相适应。研究生培养的目标要不断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需要、适应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适应研究生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没有满足需求的内在驱动,就不可能有坚定的改革方向,也就不可能有全面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第三,要切实增强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是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也是推动学校科研发展的潜在力量,其质量和水平影响着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关乎着我校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能否实现,是学校的强校之路,举足轻重。
    我校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经过多年发展,招生规模稳步增加,学位授予人数持续增长,授权学科、专业布局更加合理,导师队伍类型、层次、结构不断优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有效推进,国际化教育迈出重要步伐,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从纵向比较,我们能明显看到自己的进步,但从横向来看,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差距。首先,最核心的差距是观念和意识的差距,没有充分认识到研究生教育作为现代大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任务的高层结合点,在学校整体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一些干部和老师还停留在过去研究生培养的惯性思维中,重视数量忽视质量、关注学术漠视道德、强化科研淡化能力,缺乏质量为本的意识,更缺乏革故鼎新的勇气;另外,我校研究生优质生源匮乏,高水平导师数量不足,培养过程管理失之于宽,政策条件保障不力等问题,同样制约了我校研究生教育发展乃至学校综合实力的整体提升。
    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反思、正视差距,切实树立“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努力创新体制机制,持续完善规章制度,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
    二、以培养质量为核心,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
    根据国家和河北省有关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文件精神和基本要求,经过多方调研和深入探讨,我校已经出台了《燕山大学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这一方案是我校一段时期内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内容、途径、措施与办法提出了总体要求。在此,我重点强调以下八个方面。
    第一,明确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总体要求
    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以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为着力点,更加突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加突出科教结合和产学结合,通过改革招生选拔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导师责权机制、改革评价监督体制、完善奖助政策体系,实现发展方式、类型结构、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的根本转变。到2020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适应社会需求、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整体质量显著提升、拔尖创新人才持续涌现的研究生教育新格局。
    第二,以学位授权点评估为抓手,推动学科建设内涵式发展
    2014年,教育部取消了国家重点学科审批,这不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性被削弱了,相反,学科建设水平仍然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体现之一。河北省对于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大幅度提升是一个重要而积极的举措,国家取消重点学科评审这个“指挥棒”,不是要弱化学科建设,而是给各高校更多办学自主权,鼓励学校按照自己的规律和特色发展学科。国家出台《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开展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专项评估以及学位授权点的动态调整工作,正是对于学科内涵建设的延伸和发展。
    我校的学科建设要保持现有优势,进一步推动强势特色学科发展,同时以学位授权点评估为抓手,推动学科建设内涵式发展。通过合格评估,全面检查全校学位点建设情况,科学规划学科建设方向。《燕山大学学位授权点评估实施方案》的出台,全面启动了我校学位授权点评估工作。评估内容突出人才培养的质量、特色和效益,淡化科研导向和量化指标,重点考察各学位授权点的目标达成度,着眼于明确发展思路,查找并发现问题。评估没有统一刚性的标准,不设繁琐复杂的程序,赋予学科更大空间。但是,没有压力就是无形的压力,不设标准就是无限的标准。学位点评估将成为学校掌握各学位点建设现状的手段和途径,评估结果将作为学校开展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的主要依据,以及招生计划分配、人才引进、学科绩效投入等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指标。
    第三,以人才选拔质量为核心,改革招生选拔制度
    优质的生源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础。教育部目前实行的硕士研究生推免制度以及研究生奖助体系改革,给我校研究生招生选拔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优质生源抢夺战中取得胜利,就必须依托学校的办学特色,坚持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改革招生制度、探索人才选拔模式、建立激励机制、加强招生宣传,不断扩大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
    坚持质量导向,进一步完善招生计划与培养质量挂钩的机制办法,促进有限招生资源的合理和优化配置。建立健全科学公正的招生选拔机制。优化初试,强调对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察。强化复试,突出对考生知识结构、科研素质、创新能力、培养潜质的考核以及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诚实守信等综合素质的考察。进一步加大招生复试中研究生导师的评价选择权。探索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审核”制度,对具有特殊学术专长或突出培养潜质的人才建立特殊选拔机制,增强人才选拔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四,以国际化教育为理念,探索合作开放的教育模式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解决人类共同问题的高层次人才,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应有内涵。树立知识结构国际化、研究问题国际化、培养方法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承担起兴国强国的历史使命,在未来纷繁复杂的全球局势中,展现国际领导力,掌握话语权。
    构建国际化的培养体系,不仅仅是把研究生“送出去”,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不出国门,就有接受国际化培养的机会,形成“内外兼修”的双轨培养模式,将我校研究生国际化教育规模从小群体拓展到大范围。
    一方面,要用国际化标准衡量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选择发展基础较好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参照国际高水平大学或学科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设一批教学内容反映学科前沿、教学方法多样先进的全英文授课研究生课程。加大力度引进境外优秀师资与教材等优质教学资源用于研究生培养。
    另一方面,要不断深化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加快走出去步伐。拓展研究生的海外学术经历。通过开展联合培养、国家公派项目、资助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形式,大幅度提高各层次研究生境外学术交流比例,以国际化视野不断拓宽办学思路。
    第五,以实践基地建设为途径,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
    强化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起点。发达国家拥有世界领先的尖端技术与它们注重工程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密不可分。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优势学科的大学,一直以来我校的人才培养都是以工程教育为主的。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的理念和创新型人才的严重缺乏,迫切要求研究生教育要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持续增加和培养机制的逐步完善,依托我校行业背景显著、工科优势突出的办学特色,学校积极拓展研究生实践空间,开辟 “校内”、“校外”两条腿走路的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新途径。构建以校内课程实验、校内模块实践和校外企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新体系。
    以校内实践基地为基础,培养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建设以学科资源为依托,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以模块化实训为主要内容的校内实践基地,并通过学科建设与专项经费的持续投入,逐步将我校的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成为研究生实践训练与创新成果孵化的优秀平台。
    以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为重点,培养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推进协同创新,深化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建设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联合培养基地。充分发挥省级、校级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示范作用,不断完善联合培养的机制和模式。
    第六,以强化责任意识为关键,健全研究生导师责权机制
    首先,要牢固树立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观念。导师要把培养学生放到第一位,对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教书和育人是导师的两大基本职责。导师不仅要教学问,着眼于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更要教做人,引导学生在成长进步、成才立业的道路上保持正确的方向,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严谨治学的学风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其次,要不断健全导师责权机制,完善导师培养、选聘、考核与评价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加强队伍建设,开阔选聘视野,建立全员化、全程化、全面化的导师培训制度。支持具有学术潜力和指导能力的青年导师到国外高水平院校进修或访学,在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和平台建设中,锻炼导师队伍;明确导师工作准则,规范导师岗位管理,健全导师动态遴选制度,建立多元化的导师评价机制。开展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评选工作,组织研究生进行导师评价,对不认真负责、学风不正的导师建立退出机制和问责制度。 
    第七,以规范过程管理为重点,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充分考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制定体现学校特色和水平的研究生培养标准,并随着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学科专业的发展,定期进行修订和调整。
    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紧抓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完善教学评价机制。营造创新氛围,鼓励研究生自主开展具有创新价值的研究课题。
    建立科学规范的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制度,完善质量保障机制。健全课程学习、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位论文预答辩等各阶段的考核办法,畅通分流渠道,加大淘汰力度。严把培养出口,修订学位基本要求和学位论文标准,加强学位授予管理,改革学位论文评审流程,加大学位论文抽检力度,严惩学术不端行为。
    第八,以营造良性竞争学风为宗旨,完善奖助政策体系
    作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破冰之举,国家出台了《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明确要求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高等学校等研究生培养机构多渠道筹集经费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不断完善奖助政策体系。我校将统筹财政投入、科研经费、学费收入、社会捐助等各种资源,构建奖、助、勤、贷多元化的研究生奖励资助体系。加大助学金资助力度,提高研究生培养业务经费,完善研究生三助管理工作,完善国家奖学金评审流程,制定学业奖学金评审办法,在满足研究生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建立激励竞争机制,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热情,调动研究生努力学习、潜心科研、全面发展的积极性。
    根据测算,从2014级研究生开始,学校每年对于每个年级研究生的经费投入,仅奖助学金和培养业务经费两项合计已近2700万元。平均分摊到每个研究生,博士生约2.4万元/年,硕士生约1.2万元/年。最优秀的研究生获得奖助学金的额度,博士生最高能达到5.8万元/年,硕士生最高能达到3.6万元/年。
    同志们,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已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任重道远。改革的共识已经形成,蓝图已经绘就,全校上下要以此次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为契机,在积极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上出真招,在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上见实效。历史的接力棒已传递到我们手中,我们要不负重托,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我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谢谢大家!
关闭窗口